早在國中的時候,就讀過《不需要名字的水鳥》、《豆鼠私生活》這兩本書,所以對於劉克襄這個名字有所印象。但當時相較於自然題材,其他主題的書籍更加吸引我。在事隔多年之後,我在去年圖書館的書展上,看到《11元的鐵道旅行》這本書,立刻吸引了我,仔細一看,作者即是劉克襄。然而剛出版,鋒頭正健,借不到書,在2010年的五月才看完這本書。
正好看到海報,劉克襄先生將在6/23演講,講題正是「我的鐵道旅行」,於是我在前一個月便在記事本上記了下來。與作者碰面總是興奮的,來到會場,一位中年人已坐在台前,觀眾已經來了泰半。與其說是演講,不如說是聽劉克襄老師說故事,有關鐵道旅行的故事及趣事。
他一拿起麥克風,國台語夾雜,台語甚至帶點腔調,說話的節奏又快又急,我險些趕不上。不過經由說話的方式,就可以知道作者個性平易近人,人如其文,文如其人。他就像是鄉下隔壁的歐吉桑和你在樹下聊天,內容又生動有趣,逗得你哈哈大笑。
劉老師說了許多有關鐵道旅行的故事,首先開場白即是江蕙和千里尋子的紐西蘭父親的故事,也提到台灣人可愛的性格,連阿里山上的「王祿仙」都替這位父親宣傳。在台灣生活,平常的生活,讓台灣人自己都麻木了。然而經由旅行,再重新發現自己,也發現台灣,以及台灣人可愛的性格。劉老師講了好幾次「只有台灣人才會這樣」,讓我聽了十分感動。
家鄉不在鐵道或車站的範圍之內,對於鐵道沒有特別的情感,鐵路又很快地被高鐵比了下去,但對於經由慢車旅行,每一個小站都下去看看,也列為我的旅行計畫之一,只是一直沒有實現。然而劉老師似乎已經去了許多小站,例如他最愛平溪線的三貂嶺站,他的形容是「前不著村,後不著店」,以及遠離塵囂的山里,有個可愛的小教堂,適合成為偶像劇的取景,村子裡沒有摩托車聲,極為「原始」,聽說有間民宿進駐,劉老師說得口沫橫飛,連我都想去住住看。
劉老師提起他最重要的鐵道旅行是與他的阿公同行的。罹患青光眼的阿公,六十歲已完全失明,然而十八歲的劉老師帶著阿公,搭上可以開窗的普快,來往台中及彰化。阿公打開窗戶,用聽覺,用嗅覺,體驗沿途的風景。所以普快車將要消失,劉老師覺得很惋惜,能夠打開窗戶,體驗路上的風和真實的風景,是多麼棒的一件事。這樣的普快只剩東部及南迴有,最便宜的只要十一元,所以書名才取為「十一元的鐵道旅行」。
由這些瑣碎的鐵道故事中,可以發現劉老師處處充滿著對台灣濃厚的情感,以及對土地、對人文的關懷。旅行,不只是玩樂而已,進而體驗生長的鄉土,提出針砭入裡的社會觀察。
演講結束之後,太精采了,大家掌聲如雷貫耳,真是值回票價,雖然是場免費的演講。回家的路上,感到十分興奮,像沐浴乳廣告裡的候佩岑一樣,我踩著愉悅輕快的步伐,仍然意猶未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