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可能個性所致,小時候個性文靜的我,最常在一起的朋友大概就是書了。小時候最常看的是世一書局出的系列紫色封面的故事,裡面的編排圖文並茂,又有注音,我記得題材有日本鬼故事及一休和尚的故事。

後來,我尋書的地點從小書局轉移到直接向出版社劃撥,看的書也從「常識」故事,轉到兒童文學、散文及一些文學,例如國語日報出的《林良的散文》、小兵的《再見外婆》,九歌的《西西的故事》,企鵝注音版的《紅樓夢》《飄》等等。大概是在這個時候,想像力漸漸萌出了翅膀。

慢慢長大後,忘了什麼原因,接觸了大量的外國翻譯小說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看的書的字數愈來愈多,反而之後第一次接觸的繪本《微笑的魚》,有種簡單純粹的感 動。小學五六年級到國中時期,開始看青少年小說,好比說《奶奶與我》,這時候已經脫離注音的階段。兒童文學和散文及青少年小說並沒有涉及到現實醜陋的一 面,就算是世界名著寫的也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,而第一本讓少年單純的我有「驚嚇」到的書是朱少麟的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,但裡面獨特的氛圍讓我繼續把它讀 完。我其實是困惑的,當時拿著這本書到一個熟稔的老師面前,請她告訴我怎麼回事,而不久之後,她告訴我,或許這本書應該等到我高中之後才看得懂。

上了國中的二、三年級,因為功課繁忙,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看老師眼中所謂的「閒書」了,但仍不斷地買書,而買了之後卻一直擺在書架上,有些甚至到現在都 還沒閱讀過。我並不是那種把書當作裝飾品的人,房間裡兩個書架上的書大部份都閱讀過。買了卻沒有讀的書,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拿起來看,我想那是因為當 時十四、十五歲的我想看,但現在或許已經失去興味了。

對於書,我有種奇怪的癖好,我喜歡聞裡面的書頁香,及翻到下一頁時,手與紙的小小摩擦聲,而且希望維持嶄新的書的樣子,乾淨而平整,翻書的時候,甚至怕手 汗弄溼了書頁,還用衛生紙夾住,不過現在「症狀」已經不那麼明顯了。我喜歡書,也願意與人分享書,只是借人的時候,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嚀對方:「請好好愛護 它!」要是稍微損傷,我都會很心疼。

脫離中學的填鴨教學,開始自己作報告時,接觸了「報告用書」,這種書通常是跟感動、想像力一點關係也沒有的學術書籍,可能一本厚達五、六百頁的書,所要的資料可能只是其中的十頁。老實說,我對這種書一點感情也沒有。除了想像力,滿足求知慾的又是另一種書籍了。

走出國中校園之後,離開家裡,有空就逛逛城市裡的大書店,卻已經很少買書了,除了因為熱情和衝動買下的書以及二手書。除了教室,圖書館就是我常報到的地方 了,不過有時候因為功課沒有什麼時間看,到了逾期的時候,又抱著未看完的書還回圖書館。有時候,揹著沉重的書包,都自怨自艾地認為自己是個名副其實的「搬 書工人」。

書與我的關係,像朋友也像家人。有時候,我可能想要和朋友出去玩,或者說說話,就好像閱讀小說一樣。但心情不好,不想理人的時候,書就像家人一樣,也不會 干涉什麼,只是提供一樣安靜的地方。現在我除了看書,也看電影,看紀錄片,逛街,看表演,聽音樂會,出門旅行等等。為了看清楚這個世界,看書不是唯一的方 法,不過對我來說,書是個入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hsinyu 的頭像
    hhsinyu

    ( 邊境 )

    hhsi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